輕鬆育兒

我該讓孩子吃這個、做那個嗎?

相信很多爸爸媽媽看了很多育兒新知之後,都會躍躍欲試,但是到底哪些方法是不是真的會孩子有幫助呢?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...

在這個年代,很多爸爸媽媽的焦慮,源自於育兒資訊太多,而且有不少互相衝突的資訊,搞得人心惶惶。

科學研究證據也不一定能助你育兒

身為一個科學研究者,實在不該講這樣的話,但待我說明之後,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了。就拿很熱門的手機使用當作例子,美國的國家衛生院正在進行大型的追蹤研究,想要了解使用螢幕對於孩子大腦發育的影響。第一梯次的結果,發現較長時間使用螢幕的孩子,大腦的皮質是比較薄的,很多媒體都相繼報導這個研究結果。

看到美國國家衛生院、大腦這樣的關鍵詞,我想很多人都馬上就買單了。但是,這個研究,基本上不是一個介入型的研究,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控制孩子使用螢幕的時間長短,而是仰賴孩子及家長的主觀回報當作指標。這樣的指標有幾個問題:

  • 有可能與客觀指標不符合
  • 孩子的性格會影響是否如實填答

其實在這個研究報告中,他們針對研究所提出的第一個限制,就是這是一個關聯性的研究,不能做因果推論,也就是說,不能夠說使用螢幕的時間越長,大腦皮質就會越薄。但是,媒體的標題多數都不是這樣下的,唉呀… 

兒童發展研究天生的限制

剛剛舉的例子,其實是多數兒童發展研究所面臨的困境,因為在符合研究倫理的狀況下,我們不能用介入的方式,來探討一些可能危害孩子的因素,是否真的會對於發展造成影響。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介入,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,如果真的有,那誰又該負擔那些責任。

因為這個原因,在兒童發展的研究中,鮮少使用介入的方案,即便有,多數也是比較不同的教學方案,或是不同的有利方案之間的差異性。也因此,介入方案有比較多是證實那些東西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,但很少會說甚麼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害的。

所以,下次看到媒體報導的時候,留意一下到底這是一個介入型的研究,還是一個關聯性的研究,不要馬上就買單了。

另外一個發展研究的限制就是比較難觀察長時間的改變,因為要了解長時間的影響,就必須要長期追蹤,而且必須排除很多因素的影響。剛剛提到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,就是規劃要做長期追蹤的,現在只是第一期的結果,他們預計要追蹤十年,屆時成果會更有意義。

可是,即便有長期追蹤,我們還是要審慎檢視這樣的結果,因為研究團隊不會整天都跟著孩子,所以他們在這十年當中,到底經歷了哪些事情,是研究團隊所無法掌握的。

雖然可以從一些里程碑的指標來推測孩子的發育,但我們的人生真的可以只用一些指標來反應嗎?這恐怕是大家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。

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

即便科學研究是很嚴謹的進行的,你也不一定要依據這樣的報告來教養你的孩子,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研究成果告訴你的是一個平均而言的現象,而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。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那極端值,如果你盲目的相信了研究報告的成果,就用那個方式來試圖改善孩子的某些行為,有可能會得到反效果。你該採取的作法是,想辦法搞清楚這個研究究竟是怎麼進行的,然後評估孩子的狀況,可以先稍作測試,再決定是否真的要照著做。

我就舉個例子來說,不少人都覺得吃糖會讓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,但真的是如此嗎?雖然也有電視節目拍攝孩子吃糖和沒有吃糖的狀況,看起來真的差很多。但是,我要告訴大家,綜合很多相關研究的成果,基本上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說吃糖會導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。甚至,有研究者推論,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,因為腦部發育有異狀,導致他們會對於糖所造成的獎賞效果比較不敏感,會容易吃太多糖。但是,也有研究發現,確實有些孩子對於糖的反應是比較敏感的,會因為吃了糖,而有一些注意力缺失的行為展現,所以留意個別差異是很重要的。

養兒育女真的很不容易,面對各式各樣的育兒建議,你除了盲目相信或是佛系不理會之外,你還可以理性面對。歡迎提問,我就來幫大家做一點功課,告訴你到底這個育兒秘訣,你該用甚麼的態度來面對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