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的優雅 輕鬆育兒 成為更好的自己

人人都該學發展心理學

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點發展心理學的知識,我覺得社會上的亂象,應該會少很多。每次看到虐童、獨居老人的議題,都會想,如果他們多了解一下自己與他人的發展,或許就會有很不同的觀點了

一直以來,敝系的發展心理學都是請外系的老師支援,不知道為什麼,系上好一段時間沒有發展心理學專業的老師。不過,那位老師一年多前決定不繼續支援,我們也很難找到支援的老師,系主任就對我說:「黃老師,你既關心老人議題,又關注孩子發展的議題,要不就讓你來教發展心理學吧!」

於是就這樣發生了… 

因為我大學不是念心理學的,學校當時也沒有開設發展心理學的課程,所以我的發展心理學是完全自修的。但是,我必須很驕傲的告訴大家,我發展心理學在研究所入學考試考得非常好,當年整理的筆記,我還有保存呢!

進入研究所之後,也沒有特別的機會去上發展相關的課程,畢竟在博士畢業前,我專注的點,主要都還是正常成年人的認知運作過程。到了輔大任教之後,因為機緣開始做了老人相關的研究,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補上跟老化有關係的發展過程。三年前,因為合作的夥伴進育兒領域,有孩子的我,也跟著一起進入兒童發展的領域,製作了多門線上課程、出版了書籍。

我覺得發展心理學該學些甚麼?

在台灣,很多心理系教的發展心理學,其實只是嬰幼兒發展為主,加上一些些青少年的發展。除非你以後要做兒童相關的工作,對大學生來說,發展心理學能夠帶給他們的啟發,似乎是非常有限的。畢竟,多數的大學生也是畢業十年之後才會生兒育女,統計學過了一個暑假都忘光了,更何況十多年前學習的發展心理學。

我覺得發展心理學最該教給大學生的,不是人生每個階段究竟會怎麼樣、怎麼樣,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,協助他們面對自己與周遭親朋好友心理狀態所發生的改變。

如果你只是比較今天和昨天的差異,是看不太出來甚麼所以然的;但是,如果你比較五年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,就算外貌上沒甚麼改變,心態上恐怕也是相當不同的。就拿我自己為例子,大學的時候,我很愛看藝術電影,也自以為會因為先有了小孩才會進入婚姻的殿堂,然後覺得活到60歲就差不多了。現在,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都有明顯的不同,就拿看電影為例子,藝術電影已經被YA電影取代,因為日子已經夠苦悶了,電影該是娛樂多一些、藝術少一點了。

過去的教學模式,喜歡用很多的里程碑,來告訴大家,幾歲的時候會發生甚麼事情。這樣的做法,不能說放到現在就是完全錯誤的,但我們越來越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相異性遠遠超乎以前的預期。如果我們都拿同樣的標準去評量一個人的發展,那麼是非常不恰當的。

所以,我們真的不應該放太多的焦點在甚麼時後會發生甚麼事情,而是應該多去思考如果一個能力變化了,該怎麼做。我家老大在念中班的時候,還是會把顏色叫錯,我和太太都有一點點擔心。不過,畢竟是受了心理學訓練的人,我們會知道,孩子把東西的顏色叫錯,不一定是因為他沒辦法區分,而是因為他還搞不懂顏色的意義是甚麼。後來,我們也透過一些方式,確認老大是可以區分紅色和綠色的,就沒有那麼擔心他把顏色叫錯的事情。到了他比較大的時候,這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。 

同樣的事情,若套用在一般的爸爸媽媽身上,他們大概就是參考育兒書籍中提到的內容:「孩子在四歲的時候就能夠清楚區變顏色,若沒辦法區辨,就建議要就醫檢查。」當然帶孩子去看看醫生沒甚麼了不起,但若有多一點的知識,就不需要浪費醫療資源,以及徒增不必要的焦慮感。

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幾個發展心理學原則

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想要學習發展心理學,但就算你不打算生小孩,你也是會變老的,所以瞭解幾個關於發展心理學的原則是必要的。

  1. 多數的改變都是連續性發生的:雖然我們常會認為某個行為就是突然發生的,但多數的時候改變都是連續性的,只是不一定能夠在內外在行為上輕易可以察覺。也因為如此,我非常建議大家用一些客觀的工具,定期記錄自己的身心狀態改變,提早為自己的變化,做一些準備。
  2. 同樣的行為可能是由很多不同原因所導致的:這一點是我覺得非常受用的,以我太太為例子,她小時候學注音學得很辛苦,直到學習文字之後,學業表現才比較好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跟她分享我博士班同學做的閱讀障礙研究,她才驚覺,自己應該就是受閱讀障礙所苦!可惜,這樣的覺悟晚了幾十年。如果每個人的行為,都能夠及時找到原因,就能夠有機會更有效率的去改善這樣的行為。
  3. 人是相當有可塑性的:過去我們認為大腦只有在某些時期才會發育、發生改變,但現在的證據告訴我們,改變是一直都有可能發生的,只要有足夠的刺激,改變就會發生。
  4. 後天的影響有時候是能夠超越先天的影響:我想大家都看過很多勵志的故事,有些殘疾人士,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,有一些很卓越的表現。發展這件事情,最核心的討論就是先天與後天的影響,在很多事情上,確實是沒有辦法完全排除先天或是後天的影響,也就是說兩者是共同在影響的。這個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,只要你願意去做出改變,你也很有機會能夠克服先天的限制。只是,我也要提醒大家,並不是所有的能力,都可以透過訓練達到改變的。另外,與其強制性的發展某些能力,若能夠適性發展,其實是更好的。

不確定這學期的發展心理學會怎麼發展,但我蠻期待能夠帶學生從有別於教科書的觀點來思考,有些議題或許不是他們立刻會遇到的,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多了解不同發展狀態的人,肯定是對他們會有幫助的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