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臺灣,高中生要進入大學,有考試和申請兩種管道。雖然申請的部分還是有采計某種考試成績,但相對來說,會考慮考生非學術成就的能力。
多數的學校系所都會要求學生提供書面資料來做審查,這資料不外乎有自傳、學習計畫等等的。因為之前看過太多沒意思的書面資料,這次有機會直接跟高中生說明,我就清楚告訴他們,這份資料裡面該有哪些內容,以及不要放哪些內容。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參考這份簡報。
對我來說,我覺得這份資料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說明,為什麼你是適合這個系所的。直白的說,要讓別人覺得你是適合這個系所的,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。假設你要讓別人覺得你是適合唸心理系的,你不外乎要讓人感受到你對人是感興趣的,會想要透過瞭解人,進而讓人變得更好。
寫好資料就找到方向了嗎?
只是,你寫出這樣的內容,就表示你真的適合唸這個系所嗎?如果你是真心誠意的寫出合適的內容,那麼你可能是適合唸這個系所的。但是,每個系所對於自己期待的人才,連老師都不一定說得准,更別說要怎麼列出可以勾選並確認清單了。
更大的問題其實是,你真的找到你自己人生的方向了嗎?我覺得這和搞清楚自己要唸什麼科系,不必然是掛勾在一起的。因為,很多科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,那麼怎麼可能因為唸了這樣的科系,就決定了你的人生呢?
今天有一個學生很坦誠,她說她之所以想要唸某個系所,就是因為唸這個系所可以讓她有機會在國外生活。我一方面覺得這個學生的想法天真的可愛,另一方面也很想問她,為什麼在國外生活那麼重要。不過,這個學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回答。
面對他們的不明確,我回想當年的自己,其實也說不準自己想要什麼。高中的時候因為成績還不錯,我嘗試申請醫學系,還好後來沒有入選,因為我覺得自己實在不適合當一位醫師啊!後來考試前,自己覺得對心理學和生命科學都感興趣,最終因為考得還不錯,選擇了門檻較高的生命科學系就讀。雖然,沒多久我就發現這條路不是我該走的… 還好有點幸運,自己以為的另一條路心理學,確實是自己喜歡的。
但是,有多少人是這麼幸運的呢?
今天有一個學生在高中二年級就因為覺得找不到繼續念書的理由,決定要休學。我非常敬佩他以及他爸爸媽媽的精神,因為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非常不容易的。從言談之中,這一年的休息對他來說是好的,因為他有機會去謀生存,也有機會多方涉略,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
在歐美,這樣gap year 的概念還蠻流行的,很多年輕人在唸大學前,會先休息一年,有些人會選擇去當志工,有些人則會選擇去環遊世界。我一度有緣分的博士班導師Elaine Fox,就曾經流放了一陣子,最後找到了自己對心理學的興趣。至於為什麼在這樣的狀況下會讓人悟出道理,我想關鍵的原因在於少了太多額葉的控制,以及沒有即刻要做出決定的壓力。
壓力讓大腦做出不合宜的決定
這樣的道理很簡單,但是我們的文化似乎不大明白,會認為放空都是不好的。但是,就是要放空,才有機會讓大腦去整理一些思緒,長出一些想法。
放逐自己就能找到人生方向嗎?
雖然說有些人因為放逐自我找到了人生方向,但並不表示你只要放逐自我,就有一定會找到人生方向。
多數的時候,你還是要去嘗試不同的事物,才有可能會發現新的那塊大陸。如果你放逐自我的做法,就是成天玩手機遊戲,那恐怕也是沒有用的。
事實上,你也不用完全讓生活放空,才有機會找到人生方向。重要的是,你保持一顆開放的心!
有的時候,就是需要和對的人聊聊天,聽一場令人振奮的演講,都有可能讓你找到人生的方向。只是,這種熱情都是短暫的,你必須要趁勝追擊,就是所謂的打鐵趁熱,趕緊試試看,這條路是否是自己的天命。
多多認真的嘗試,就會讓你越有機會確認哪些事情是你喜歡去做的,人生的方向或許也就會越來越清晰。
過了不惑之年的我,也必須很坦誠的說,我不是很確定自己到底會走向什麼方向。我很幸運有一份餓不死的工作,又讓我有機會去接受新的挑戰。所以,我就努力讓自己在一個開放的狀態,有什麼機會就去嘗試,誰知道是不是會意外發現新的人生方向呢?
我也鼓勵你,可以對自己保有多一些的可能性,有機會就去試試看,千萬不要窩在自己舒適圈。或許,你會找到一個新的方向,而且和你原本的人生並沒有甚麼違和感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