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Ed Sheeran出了新專輯,在專輯推出之前,大概就知道這是一張療傷的專輯。因為他一個很要好的朋友,在去年二月的時候離開人世,同時間又很多不好的事情發生,讓他一度很消沉。而這張專輯有不少歌曲都是在描述這段過程的故事,Boat就是其中一首歌。
裡面一段歌詞說:
他們說所有的傷痕都會復原,但是我知道
我可能不會
但是即便如此,海浪還是無法擊沉我的船
那到底受過的傷,會不會好呢?
生理上的傷,感覺上很像是可以復原的,至少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。不過,如果仔細檢視,有可能會發現,即便是生理上的傷,似乎也不大一樣。像我在兩年前的小年夜,削蘿蔔想做蘿蔔糕,結果把自己的手也劃上一道深深的傷口。雖然馬上去縫合,後來傷口看起來也復原了,但是我會覺得那個受傷的地方,神經感覺還沒有復原,總是有點怪怪的。又過了很久以後,這種奇怪的感覺,才慢慢消失。但是,若刻意去檢查,依舊會發現,傷口的地方還是有些不一樣。
心理上的傷,要完全復原,基本上是難度更高了。因為我們在經歷任何一件事情之後,這個事件都不是單獨被保存的,像電影腦筋急轉彎所刻劃的那樣。每一件我們經歷的事情,都會和既有的大腦表徵產生連結,用這樣的形態來保存下來。也因為這樣,除非你真的把所有跟某件事情有關聯的神經元全部都摧毀,某則這個經驗還是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。
不過,也因為我們經驗的保存是用網狀的結構,如果同一個東西,後來反覆和另一個東西連結在一起,那麼也會改變這兩個東西之間連性的強度。比方說,你可能和男朋友在麥當勞吵架,後來兩個人就分手了。在那之後,你一想到麥當勞,就會想到這段已經不存在的戀情,會有點難過。但是,如果後來你因為別的緣故,必須常去麥當勞,而且是做一些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情。那麼時間久了,當你想到麥當勞的時候,比較容易回想到的就會是快樂的事情,而不是那段已經不存在的戀情。
所以不管是生理上的傷,或是心理上的傷,看起來要完全復原,都是不太可能的。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故意用了一個很高的標準,若你的標準是比較寬鬆的,那也不是全然不可能的。 就像我受傷的手指,現在應該已經是恢復到受傷前的99%了,在很多人看來都會覺得那已經好了。
時間或許會撫平一切傷痛,你可以做點什麼加入這個過程
不管你是否願意相信受過的傷可以復原,我想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,就是你能夠做一些事情來帶來一些改變。就像你感冒的時候,你去看醫生、吃藥,就會加速自己復原的過程。心理上的傷,可能因為看不到、摸不著,會讓人覺得沒有處理的必要。更糟糕的是,我們會有一個錯覺,就是即便我們什麼都不做,隨著時間的流逝,感覺那些心理的傷也會比較不痛。我之所以會說是錯覺,是因為這些傷一直都在,只要有特定的提取線索,有可能就會讓這些傷痛再現。就像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些創傷的經驗,但是因為一直沒有去處理,到了成年之後,這些傷痛就會時不時產生影響。
雖然我認為有傷痛就該處理,但是我也認同,越快處理不一定是越好的。因為你可能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面對,那麼貿然就去處理,可能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傷害。另外,有些事件之所以會傷害我們,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了解這個事件的全貌。當我們有機會了解事件全貌的時候,可能不一定會覺得受傷。就像你可能在廁所聽到別人在說你報告的很糟糕,就覺得很受傷。但是,他們其實後來說,雖然很糟糕,但是比誰的更好,而且老闆買單是最重要的。若你有聽完這整段對話,你或許就不會覺得那麼受傷。
如果你決定要面對傷痛,我認為你該做的第一件事情,是問問自己,是否有能力可以以獨自面對。若有可能,我會建議大家,不論傷痛的大小,都不要貿然自己面對。你可以先讓比較親近的朋友知道,多一個人幫你做判斷,應該會是比較好的。如果有一個傷痛,是你難以啟齒的,那你完全不用考慮是不是該自己處理,你就是要去找專業的人士來協助。就像在影集《人選之人》當中,亞靜對於被拍裸照耿耿於懷,但是又不敢隨意跟別人講,結果自己長時間活在自己的裸照可能被公開在網路上的恐懼中。若她可以早一點尋求專業的協助,或許自己的狀態會是更好的。我個人覺得在劇中亞靜的心智成熟度,是非常驚人的,我不覺得很多人可以達到那樣的境界就是了。
你第二個該做的事情,是問自己為什麼會感到受傷,是因為自尊心受到影響,還是因為覺得自己被忽略了等等的。最近我看了一本書《躲在蚊子背後的大象》,書中把人的基本需求分為穩固的人際關係、重視和尊重、平等對待和公平,情欲和性欲、安全感、好奇、自主這幾個。我覺得用這些基本需求當作參考是蠻好的做法,這大概可以涵蓋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多數傷痛。
我之所以沒有建議大家要去找那個讓你受傷的源頭,原因有幾個,第一個就是有的時候,你的傷痛是很多原因造成的,那麼與其執著要找到誰是主要的兇手,還不如把時間花到定義自己受到的傷痛是什麼。第二個原因是,有的時候找到兇手,反而有可能會讓我們失焦,無法聚焦在處理自己的傷痛上。比方說,如果你知道你的痛苦是你的父母造成的,你想到他們的時候,可能同時間會念及他們對你的養育之恩,反而會讓你陷入一種不知所措的境界。最糟的情況是,你有可能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放在自己身上,認為這都是自己造成的。
知道自己為什麼受傷之後,你就可以想些有效改變的做法。比方說你覺得你之所以感到受傷,是因為你被別人排擠,那你可以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被排擠,是否是因為自己做了甚麼事情,或是有其他的原因。同時間,你也可以主動出擊,去和一些不會排擠你的人做連結,那麼你就不會一直覺得自己很孤立無援了。因為人與人的相處,是不能勉強的,若有些人對你有成見,那與其改變這樣的成見,還不如另外尋求社交支持。
有些時候,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,這個時候,我會建議你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我不建議你用一些直觀上有幫助,但是實際上對你是有害的做法。就像我們在生氣的時候,會直覺認為要發洩會比較好。可是很多的研究結果都發現,發洩只會讓你更生氣,並不會對於這個狀況有所改善。如果你沒有想找專業協助,那至少要想辦法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有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飲食還有適度的運動,這些都會讓你自己更有能量,也就有機會幫自己復原。當然,若你可以用對的方法,那效率會比起這樣更高。
或許傷會不會好,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
雖然前面我們談了要怎麼復原,但是或許有沒有復原,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比方說,若有一個人因為意外截肢了,他可以選擇裝義肢,或是用別的方式來想辦法復原。但如果他心態上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意外後的狀態,那麼即便治療後,他幾乎可以恢復到意外前的狀態,他可能也不會覺得滿意。相對的,有的人可能因為來不及治療,或是沒有錢可以治療,但自己用很積極的態度來面對,那就就算截肢了,又如何呢?
心理上的傷,其實也是如此的。如果你知道自己就是有一些很難復原的傷口,那麼接受自己這樣的狀態,反而是比較好的。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覺得要被治療好,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把傷痛視為是不好的產物。傷痛雖然不會讓我們舒服,但它絕對不是不好的產物,它某種程度來說,是我們想辦法適應的痕跡。
也就是說,不是那麼容易忘掉傷痛這樣的機制,反而會保護我們,不會一再因為同樣的事情而受傷。就像如果你每次被老闆霸凌之後,就馬上忘了,那你就不知道要保護自己,不要再度被霸凌。當然從結果論來說,很像忘掉了,就沒差了,所以似乎也沒關係。但我想強調的是,傷痛真的不是一個壞東西。
你若遇到一個沒有辦法忘記某些傷痛的人,我鼓勵你不要像盡辦法想改變他;你該做的事情,是讓他知道,你知道這些傷痛很難忘掉,而你希望可以帶給他一些正面的能量,讓他在很痛苦的時候,還有一些支撐的力量。有點像在影集《模仿犯》中,吳慷仁飾演的角色在結尾的時候說的:「這個世界黑暗不會消失,我們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。」你能夠做的,就是讓他的生活不要失衡了。
身為一個沒有真正痛過的人,我知道自己非常幸運
在檯面上不少跟大家分享心理學的人,多少都曾經受過一些傷,也因為曾經有那些傷,讓他們的分享更能夠打動人心。太太還有一些朋友會說,我很幸運,也很特別,是一個沒有真正痛過的人。雖然我沒有辦法真的感同身受,但是我的存在,也是有一些用處的,就像是一個光明的存在,讓人覺得生活還是可以有期盼的。
Anyway… 我沒有辦法改變我的際遇,但我會想辦法扮演好自己角色。若你的傷痛可以因為我的文字或是聲音,而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,那我想我就功德圓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