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政府發六千元現金的時候,有一間銀行認為登記要在自家銀行領六千元的民眾數量較少,就自己先墊錢,讓這些民眾可以在連假前可以領到這意外之財。結果消息被揭露之後,多數的銀行都跟進,就怕錢晚發了,會得罪自己的客戶。
銀行提早發錢,對民眾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情,但是真的是如此嗎?其實也沒有,因為早拿、晚拿都是六千元,在連假前拿到,反而讓你守不住財富。更別說這件事情破壞了體制的運作,還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,民眾會質疑政府刻意延後發錢的時間點。
以這個例子來說,其他銀行不能算是違規,因為政府授權他們可以比照辦理。但有的時候,違規的行為並沒有正當性,只是因為多數人都這樣做的時候,似乎也沒有立場去糾正這些人是違規的。就像早期有法律規定腳踏車一定要申請車牌,但是現在並不是所有的腳踏車都有申請車牌,也沒有人受罰。背後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法律條文有所改變,而是多數的人都沒有那麼樣做,相關單位也沒有特別去懲罰。
如果大家都違規的時候,你要跟著違規嗎?
我們的文化有種奇特的氛圍,就是我們很喜歡管別人有沒有違規,但是對於自己的違規,卻又相對寬容。就像在疫情剛開始蔓延的時候,隔離的規定是相當嚴格的,但是卻屢屢有人闖關,又有不少人被檢舉,因而受到鉅額的罰款。另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當很多人違規的時候,大家就會把這樣違規的行為合理化,認為既然大家都這樣做,那一定是因為規定不符合時代潮流了,要改的是規定,而不是大家違規的行為。 就像不少為農地上的違建,或是有問題的露營區,都因為數量太多,後來反而就地合法化。
面對這樣的文化氛圍,除非一個人真的很有高的道德標準,不然真的很難當個守法的人。我是這樣覺得的… 就像在等紅綠燈的時候,如果都沒有車往來,你會不會闖紅燈?如果大家都闖紅燈了,你還會在那邊等紅燈嗎?還是你會跟著闖紅燈?我或許不一定會是第一個闖紅燈的人,但如果大家都過去了,我是會毫不猶豫跟上的。
或許闖紅燈可能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,所以我覺得違規一下又沒關係。但如果這件事情是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,若大家都違規的時候,你又會怎麼做呢?倘若負責判斷違規的單位,沒有很明確的立場,確實會造成一個亂象。就像有些不能擺攤的地方,通常都不會只有一個攤販擺攤,而是會有一群人在擺攤。來負責取締的警察,也知道大家會在那邊擺攤,有時候也是做做樣子,偶爾開一張罰單。攤販則是在警察來的時候,會去避風頭,等到警察離開之後,又會繼續擺攤。這樣隨意擺攤的行為,在空曠的地方,影響或許不大。但如果是在狹小的騎樓,其實對於用路人是有不少影響的,更別說如果突然發生什麼意外,有人被踩死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不過,有的時候,規定有可能是不正義的,那遵守規定到底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呢?幾年前,有一個網站,因為不滿學術期刊的出版社,一方面跟作者收錢,一方面又用很高的價格賣出學術期刊的版權,就用各種方式獲得學術期刊的檔案,免費供網路使用者下載。針對這件事情,我覺得出版社並非完全沒有錯,但是到底要怎麼樣獲得一個平衡點,是蠻難判斷的。我們不能因為有人有辦法賺取暴利,就覺得這個人是壞人。只要他是照規定來,也有清楚的規範,就算他賺很多錢,那麼我們似乎也沒有反對的立場。
如果不是違規,而是破壞遊戲規則,那可以嗎?
過去一兩年,陸續有電商平台削價賣書,造成市場混亂。雖然消費者表面上得利,但是殊不知最後的輸家還是消費者。因為出版社有可能被迫要吸收促銷的成本,而只好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所以書籍的訂價越來越高。面對大型電商平台的削價競爭,獨立書店在沒有價格優勢的狀況下,營運非常辛苦。不知道大家在這樣狀況下,會怎麼做呢?對多數的民眾來說,可能不會特別關心這件事情,因為民眾應該只希望可以買到便宜的書,或根本只有很少數的人還在買書。
那我們來談談大家應該比較有感的蛋價,雖然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有管理蛋的售價,但是當需求大於供給的時候,哄抬價格的事情,很自然就會發生了。你會覺得那些哄抬價格的商人很可惡嗎?還是你會告訴自己,覺得貴就不要買,不就得了。
又好比說,因為少子化的關係,大學為了要招生,各出奇招。有的學校祭出高額的獎學金,有的是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等等的。那我們又該怎麼看待這樣的作法?就我所知,因為少子化的關係,不少大學都有line@的帳號,鼓勵考生加入,並且透過那個帳號來提供相關的服務。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是好事情一件,畢竟用大家常使用的管道來作資訊的交流,沒有任何問題。但是,仔細想想,這件事情很像有點怪怪的。通常都是商家在使用line@來和客戶維持關係,那高中生和學校之間是商家和客戶之間的關係嗎?如果不是,那用這樣的方式,似乎就有點怪怪的。
可是,現在的狀況大概就是,只要有學校用了某個方式,看起來對於招生是有幫助的,那麼其他的學校就會想辦法更進,或甚至超越他們的做法。就像電商平台在削價競爭一下… 雖然消費者短期來說是獲利的,但長遠來看,消費者永遠都會是輸家。
跳脫規定的束縛
面對一些亂象的時候,有些人就會認為,我們應該要制定更好的規定,才確保不會有人違規。我不否認有規定的狀況下,至少會有一些強制性。但是,如果規定制定不周延,反而限制了會遵守規定的人,而放縱那些會鑽漏洞的人。就像法規可能會說沒有心理師執照的人,不可以進行諮商的業務。有人就會說,自己不是在提供諮商的服務,是別的服務,反而可以規避所有相關的規範。
所以,你要不要做一件事情,跟規定不該有必然的關係。若可以的話,我當然建議大家在不違反規定下,有自己的一個評判標準,來決定哪些事情是自己該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該做的。如果你覺得規定不合時宜,那你該想辦法表達,希望規定可以有所調整,而不是就恣意違反規定。有些時候,規定並非完全不合理,只是可能有一些先前沒有考慮到的情境,這就是該被提出討論的。
其實若可以的話,我覺得應該要越少規定越好。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網路上看到的例子。阿里巴巴曾經有一項員工福利,就是可以在公司免費吃晚餐。但是員工必須要向上級主管申請,主管核准之後,才能獲得一張晚餐券,可以去吃免費晚餐。後來,他們把這個規定廢止了,只要是加班的員工,都可以直接去吃晚餐,不用提出申請。公司同時說:「加班晚餐是給加班員工吃的,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。不過,如果你今天確實覺得很累,回去不想做飯,想吃完以後再回去,也沒關係。」
結果增加的餐費,其實並不多,可是卻省下很多的行政程序。從這個例子中,就可以發現,規定不一定是好的。當然,我不確定這樣的事情,是不是在所有的體制下都會成功,就像我聽過有學生在外商工作,本來冰箱的飲料是隨便大家使用的,可是後來連牛奶都上鎖了。可見,當沒有明確規範的時候,確實好意有可能會走鐘。阿里巴巴的例子,可能就是有了公司的聲明,讓大家曉以大義,知道這不是公司想要隨意請你吃晚餐,而是重視你對公司的付出,所以才提供免費的晚餐。
那到底該怎麼做呢?
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該有一把尺,知道哪些事情是該做的,哪些是不該做的。盡可能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,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做判斷,而不要因為別人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,自己就跟進;也不要因為別人都不做一件對的事情,自己明明很想做,就卻步了。
要逆風而行真的不容易,甚至會被別人覺得自己是怪咖。但是,對的事情,是值得你堅持的,尤其是當這樣的堅持,是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時候。若有可能的話,你應該要跟別人分享你的理念,讓更多人可以認同、支持你的想法。在這樣交流分享的過程中,或許也可以協助你釐清,自己以為對的事情,是不是真的是對的。
除了要有自己的一把尺之外,我認為大家也要有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。你不能期待所有人都要同理你、認同你,當你跟別人的做法不同的時候,你很容易會受到別人特殊的對待。只要這些特殊的對待,不至於到違法的境界,或許都該輕輕放下。你用越從容的態度來面對,反而讓別人無力可施,想要反對你的人,發現沒什麼樂趣,也就不會想要繼續為難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