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更好的自己

如果有人做了無法彌補的事情,我們該原諒他嗎?

如果有人讓你感到不舒服,你會怎麼做呢?你是選擇不理會,還是你會選擇要以牙還牙呢?這個問題,如果問我家的兩個小孩,他們肯定會說,當然是以牙還牙。做父母的,通常都會鼓勵他們要和好,因為一來一往,會沒來沒了。當然我們也會要求傷害人的那一方要道歉,若兩個人都有傷害彼此,那麼就要跟雙方道歉。

可是我們教小孩這樣做,自己在被別人傷害的時候,我們自己可以這樣從容的面對嗎?我喜歡孔子的回答,再論語憲問中,有人問孔子「以德報怨,何如?」孔子說: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」。意思就是,如果別人對不起我,我還對那個人好,那我們回報那些對我好的人呢?所以他說要用正直的方式來面對,就是要明辨是非,不用覺得一定要對人好。

相形之下,幾乎所有的宗教,都是勸人要原諒,不要計較。雖然身為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,有時候我覺得原諒這件事情,真的是有點理盲。當然我不是說我們不能放下別人對我們的不好,但是我們不應該在那個人都沒有道歉、沒有反省的狀況下,就決定要放下,這太不合情理了。就像孩子在吵架的時候,我雖然會去勸架,但是我都會要求要先道歉,才會問孩子願不願意原諒,我才不會要求他們要先原諒。

(如果你是很虔誠的信徒 我相信我可能被認定是表面解釋 但請放過我… )

那復仇到底有沒有好處?

關於復仇究竟有沒有好處,這個問題我想大家各自都有答案。如果大家希望研究能夠給一些明確的答案,我必須說大家要失望了。簡單來說,有些研究發現復仇可以讓一個人感到愉悅,但是也研究發現,復仇或許短期會帶來好的感受,但之後會變成是有點複雜的情緒。

但是,我必須要提醒大家,在實驗室當中基本上不能引發什麼深仇大恨,否則就不符合研究倫理了。所以,多數都是玩一些分配錢、兩個合作的電腦遊戲,頂多就是不爽另一個人沒有把錢分給你,僅此而已。因此,所得到的結果,恐怕不一定能夠告訴我們,當一個人受到很嚴重的傷害時,若他選擇復仇,究竟會對這個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。

在2019年,有一些學者在年度心理學回顧期刊中,探討了復仇這件事情。這個回顧比較是廣泛的去談論,到底復仇這件事情是否有演化基礎、是否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,以及人們為什麼要復仇。至於復仇到底對人有沒有好處,倒是沒有特別提到有點可惜。

幫大家畫重點

  1. 復仇是一個多層次的心智活動,包含了個人層面以及社會文化層面。
  2. 復仇有一些生物基礎,也有一些社會文化基礎。
  3. 在法治基礎薄弱的社會,社會文化更容易促成復仇發生的頻率。
  4. 人們會因為不同的原因想要復仇,有些人是單純很生氣,有些人認為復仇可以重建自己的聲譽,有些人是因為覺得復仇可以讓自己心情好,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社會文化認可復仇這樣的機制。
  5. 復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態。

沒有人有權叫你放下

可能我自己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,但我真的覺得,一個人要不要原諒另一個人,是那一個人自己的選擇,不是其他人能夠插手的。最近看了一部幾年前的電影《花漾女子》,故事講一個從醫學院輟學的女子,為了要報復當年好朋友被撿屍性侵,最後受不了輿論,選擇結束生命,他會故意在夜店裝醉,當自己被好色之徒撿回家之後,再突然清醒,讓那些好色之徒嚇的失魂落魄。

除了報復這些好色之徒,她也逐步報復那些參與其中的人,而且手法相當殘忍。我不能說自己完全認同片中女主角的做法,但是我覺得自己也沒有立場要她放下,畢竟她和那個死掉的女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。本來她們兩個會順利成為醫師,過著被別人羨慕的生活。但是,卻因為一些人自己為的好玩,而斷送了自己的前程,甚至其中一個人連命都賠上了。

雖然那是電影,但是在真實生活中,也有不少讓人難過的故事在上演著。比方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屆滿一年的時間,如果有人的家人因為戰爭而受到傷亡,那我們也真的沒有立場要他們放下吧?當然到底誰要為這個傷亡負責,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因為直接造成傷害的士兵,也只是盡了自己該盡的責任。

近代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幾次的人禍,至今傷痛也不能說是完全弭平了,像是對猶太人來說,希特勒造成的大屠殺是永遠的痛,或是對228受難者的家屬來說,國民政府帶來的傷害也是難以被原諒的。

我該怎麼復仇

我要先聲明,我沒有要鼓勵大家復仇,而且復仇有很多不同的形態。只要你是抱持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復仇,我覺得都不是一件壞事情。但是,如果你只是想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,這恐怕不是最高招的做法。

我覺得最高招的復仇,就是「忽略」,不要讓這個人覺得他可以掌控你,也不要讓那個人有機會降低自己的罪惡感。有一些蠻可惡的人,在對你做了不少的事情之後,還要假惺惺來跟你賠罪。對於這種人,你完全不值得把時間花在他們身上,能夠不要互動就不要互動。倘若這樣的人是你的上司,那我會想辦法讓他不能繼續當我的上司,比方說讓他日子很痛苦,或是自己選擇換工作。

如果你要報復的對象是家人,那你可能無法做到完全的忽略,但你至少做到於法上不忽略的原則。簡單來說,就是要留下紀錄,證實你不是不理會他們,你有付出,只是這個不是對方想要的。你不要覺得自己是個壞人,因為有些人就是對你造成了傷害,你沒有必要強顏歡笑。你可以很直接地告訴他們,你已經傷害我了,所以冷漠是我目前能夠做的,畢竟我的修養還不夠,還請見諒。

倘若你選擇要「忽略」,那請你一定不要心軟。除非今天傷害你的人,有很明顯的改變,而且很有誠意要跟你道歉,否則真的完全不用考慮。但老實說,我覺得如果這個人會想要這樣做,局勢也不會演變成今天這樣的局面。壞心腸的人太多了,而每一個心軟的人,都是強化他們的養分。所以,提醒自己,不要助紂為虐。

假設你覺得只是忽略,實在是太便宜那個傷害你的人,那我建議你要先想想這幾件事情:

  1. 你覺得要怎麼樣,你才會覺得自己可以放下。我雖然不反對大家復仇,但是我希望你要設定一個目標,只要目標達成了,那就要放下。如果你沒有這樣做,那復仇對你來說,反而會是一個壓力源,一個永無止盡的壓力源,對你來說就不是好事情了。比方說,你可能被前任劈腿了,那麼你的復仇的目的,可能是要讓大家知道他的事蹟,讓他不能假裝專情。那麼,你就可以清楚列出他劈腿的客觀紀錄,並且公諸於世。一旦你已經做完這件事情,你就該告訴自己,讓它過去吧!
  2. 預想復仇之後,會有怎樣的後續。設置完目標之後,我建議你可以先想想,那被報復的那個人,可能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應。有些內疚的人,對於合理的報復,應該是不敢有什麼樣的反應,因為他們知道,他們真的造成了傷害,而自己就是得到了報應。但是有些人,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傷害你,對於這類的人,你的報復,反而會被他們解讀為你在攻擊他們,那可能對你會造二度傷害。對於這種人,我覺得最好的做法,就是用一模一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們,當他們覺得你無理取鬧的時候,再回擊他們,讓他們知道,你只是用了同樣的方式來回應他罷了。但這邊有一個警語,就是若別人的攻擊是非法的,那麼你應該要採取法律途徑,而不要貿然鋌而走險。

復仇不是你唯一的選擇

雖然當我們想要復仇的時候,多半是有一個對象,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。但是,我覺得這個人也好,或是這個群體也好,即使他們就是加害人,我認為他們其實都只是代罪羔羊。你會覺得他們要為你的現狀負責,因為如果他們沒有對你造成傷害,你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。這個想法沒有問題,但是對他們造成同樣的傷害,不代表你的傷痛就會不見。

所以,在復仇之外,你另外需要思考的是,要怎麼讓自己不再傷痛。

我第一個會給的建議就是,你不要逞搶。在自己狀況還不好的時候,不用就告訴自己,我要變更好,不然我就是一個廢人。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,當情緒很強烈的時候,逃避對我們來說,其實是更好的做法。因此,你不用給自己壓力,等自己覺得可以面對的時候,再來尋求協助。

第二個我會給的建議是:先從愛自己著手。不少人受到傷害的時候,會有自我否定的狀況,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好,才會遇上那些不好的事情。但實際的狀況必非如此,別人傷害你,跟你沒有關係。所以,你不該因為別傷害了自己,就不愛自己。相對的,你應該要更疼愛自己一些,讓自己更有能量復原。相較於期待別人伸出援手,若你可以愛自己,是更直接,也更篤定的一種作法。如果你發現,你做不到的時候,就該尋求專業協助了,因為你可能受傷太深。

第三個我會給的建議是:化悲憤為力量。我覺得讓自己變更好,是最完美的復仇了。所以,就借重這些傷害你的力量,想辦法讓自己可以變更好,就足夠了。即便你沒有真的復仇,但對那些傷害你的人來說,這就是重重的一擊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