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成為更好的自己

為什麼環保這麼難?

這幾年環保議題持續受到矚目,永續發展的議題在官方的推動下,企業、學校都不得不跟著做出改變。歐盟也在日前制定新的規定,針對碳排放過高的產業,課徵比較高的稅金,鼓勵企業做出改變。

因為有規定、有稅金的規範,組織就算不一定願意,也會做出變革。然而,對一般民眾來說,這件事情就沒有那麼容易了。比方說環保餐具這件事情,雖然推廣多年,但是成效相對是有限的。商家不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政策,或許造成了一些改變,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會自備購物袋。更別說上傳統市場買菜,每個人都拿了好幾個新的塑膠袋回家。

為什麼要人環保一點,這麼難?

首先,我要說,要人改變自己習慣的做事方式,本來就是不容易的。所以不論是要從環保變成不環保,或是從不環保變成環保,都是有難度的。因為要改變行為,就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學習、適應,這是需要耗費資源的,懶惰的大腦,才不喜歡做這樣的事情。 

不過,環保行為確實難度又高一點,因為環保帶來的好處,通常不是馬上就能覺察的。比方說有一些環保訴求是為了北極熊的生存,我們冷氣的溫度可以設高一點。如果你照著做,你並沒有辦法感受到北極熊更能活下來,你只感受到自己比較不舒適。

所以有一些環保方案,就強調要讓人可以看到自己環保行為的影響,來強化環保的行為。不論是透過一個影片的方式,或是讓你可以因為回收而獲得實質好處,都稍微有效一點。 

另外有一個比較少人討論的原因,那就是人們對於環保行為的成本和效益,相當無知。日前有一個調查就發現,民眾對於環保行為的效益和實際效益之間,有顯著的負相關。

這樣的無知,會讓人們不想去從事環保的行為:

  1. 有些環保行為可能不用付出太多成本,卻可以帶來很大的效益,卻因為人們的無知,而人們不會想要去從事這些環保行為。
  2. 有一些環保行為,要付出很多的成本,效益卻很小,也因為成本太高,人們也不會想要去做。

真的沒有辦法鼓勵大家環保嗎?

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,因為過去確實有一些作法,有看到一些成果。只是,研究通常都不是長期追蹤的,也很難斷定是否真的會帶來效果。此外,有效果的研究比較容易被發表,我們也可能因此放大了這些方法的有效性,這都是我們需要小心的。 

第一個很常被使用的就是用獎賞,比方說現在用環保杯買飲料,可以節省五元,就是一個做法。或是像電力公司也會依據用電量的減少,來給予不同比例的折扣。在2016年有一個回顧性的研究發現,金錢獎賞對於環保行為有小至中等程度的效果,即使在獎賞停止後,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。 

這個回顧性的研究另外發現了,對於回收行為來說,金錢是比較有幫助的;但是若希望民眾用更環保的方式來旅行,則要用別的獎賞是比較有效的。此外,如果強化的方式是變動的,效果也會比起固定的方案是更好的。比方說,若回收寶特瓶不是固定幾個就獲得多少好處,而是有時候回收一個就有好處,有時候是回收三個才有好處,後者的效果會比較好。

第二個常被使用的就是利用社交元素,像是讓你知道有多少人也從是環保行為,或是你的用電量比多少人高,都會對於環保行為產生影響。也有一些方案是鼓勵民眾組隊參加比賽,讓同儕間會透過競爭,來提升環保行為發生的頻率。有一個回顧性的研究就發現,若社交網路內的人們關係越緊密,越有可能彼此影響,促成更環保的行為。另外,若民眾對於組織領導者的信任程度越高,也較容易透過組織來促成環保的舉動。

第三個常被使用的是情緒,利用誘發情緒的方式,來影響人的環保行為。比方說,透過播放一段北極熊因為沒有東西吃,變瘦的影片,就會引發悲傷的情緒,進而促進環保的行為。過去的研究發現,正向情緒和負面情緒,在不同的情境下,都有可能提升環保的行為。有一個回顧性的研究發現,只要引發悲傷情緒,即便和環保主題無關的,也會讓人更想要從事環保的行為。

雖然情緒看似很容易影響環保行為,但研究顯示情緒造成的效果並不持久,甚至維持不到一天的效果。

雖然看起來研究上的結果並沒有我前面說的那麼悲觀,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,多數的研究都是比較之後的成果,比方說比較有獎賞跟沒有獎賞之間的差異。也就是說雖然有獎賞的情境,比起沒有獎賞的時候,會有更多的環保行為,但是頻率還是相對低的,只是比起沒獎賞的時候多一點。﹑

該怎麼辦?

在台灣,比較成功的案例,都有一個共通性,就是政策的介入。像是在雙北的專用垃圾袋政策,就是因為政策的介入,大大改變了人們處理垃圾的習慣。除了增加回收率之外,也達到了垃圾減量的目的。購物不免費提供垃圾袋、塑膠吸管的,也都是跟政策有關係。

但是除了政策強硬地推動之外,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?應該也不用那麼悲觀,但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創新,才有可能扭轉局面。比方說,可以讓環保變成一種時尚潮流,讓大家都會想要去做這樣的事情。或是可以讓環保的好處、不環保的壞處更有即視感,讓人更容易選擇要去做環保的行為。

當然更根本的做法,是我們必須改變價值觀,我們不能一切只求便宜、便利。這些看似誘人的選項,只是我們先甘後苦而已,我們還是要付出代價,而且有可能是比看似不誘人的選項更高的代價。 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