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更好的自己

該如何面對被安排好的失敗

最近看了一部電影「芝加哥七人案:驚世審判」,故事講在1960年代,幾個來自不同陣營的民眾領袖,想要透過示威抗議,來阻止美國繼續派兵去越南打仗。這個抗爭後來導致流血衝突,對於總統當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因此,美國政府想要幫這些人定罪,所以處心積慮用各種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。

電影中的主角們,面對必然會輸的審判,一直想辦法優雅的對抗檢察官。但是,即使有再多的證據,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。最後,他們只好在判決宣判的當下,做了一個舉動,來凸顯了檢察官的荒謬與無知(因為不想爆雷,留給各位看電影的時候去體驗)。

電影劇情是如此,人生未嘗也不是如此。有的時候,我們天真的以為,自己就是沒有別人好,所以沒有拿到那份工作,或是沒有升官。但,事後才發現,自己根本是被刻意做掉的,看似公平競爭只是一個假象。

該怎麼面對?

面對被安排好的失敗,我們反應會特別強烈,那都是因為現實與預期的差距太大,甚至會有種無力感。但是,如果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情,都不抱持特別的期待,只管自己到底有沒有發揮自己的實力,那麼或許情況會很不一樣。

當然,你也可以預設自己一定會失敗,那麼就更不用因為失敗而感到難受。只是,這樣的策略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。如果你是天性比較樂天的,那麼我鼓勵你可以用這樣的做法,因為你知道這只是一種因應的策略罷了。

但是,如果你是那種比較沒有自信、比較悲觀的人,那麼請你不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。因為,你可能會入戲太深,無法跳脫。 然而,你還是可以在事前做一些準備,比較詳細的分析自己的勝算,有哪些因素是自己可控的,哪些是不可控的。在事前有了一些心理準備,也可以確保自己在失敗的時候,不會有太大的衝擊。

這樣的失敗,並不是真正的失敗

前面雖然提了幾個作法,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,如果你是因為被安排,所以失敗了,那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失敗,你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件事情而難過。相對的,這反而締造了一個契機,讓你思考自己還有哪些精進的空間,可以把事情做得更無可挑惕。

就像電影「芝加哥七人案:驚世審判」中的劇情發展,主角們雖然知道自己被設計了,但就偏偏有一些可以被別人挑惕的部分,所以很難扭轉自己的命運。其實當你做到別人無可挑惕,你大概也不會在意這個被別人安排的成與敗了!

相較於電影中的時代背景,現在雖然看起來一切透明化很多,應該不太能有人在黑箱運作,但類似的案件還是層出不窮。或許就是大家太偷懶,都想透過一些看似標準化的指標,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。只要有指標,就有很多可以運作的空間,有些甚至是擺明了就是要圖利某些人,像是網球選手謝淑薇和詹家姊妹之間,看起來就是有人要圖利某個人。

但是,我們也不太可能說指標不好,所以就要全盤放棄。畢竟,現在的社會過於龐大,一個小制度的改變,連帶造成的影響,是不容小覷的。我們能夠做的,就是先從自己做起,調整自己看待各種KPI的方式,練習不要盲目追求別人制訂的KPI,而是要幫自己樹立不同的里程碑,然後照自己理想的步調去達成。當你開始這樣做的事情,你或許就能真正看待成敗,卻又能持續往前推進了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