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更好的自己

我們習以為常的「真」還有多久的保存期限

這半年來因為疫情的關係,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,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面對面的互動減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線上的互動。不論是課堂的學習,或是歌手的演唱會,都變成線上的。

也因為疫情的關係,出國旅遊成為一種奢望,日前松山機場舉辦搭機體驗,讓民眾可以假裝自己要搭飛機,從報到、行李檢查、到最後登機、下飛機領行李,每個環節都沒少。

最近,又聽說要有進階版,讓民眾可以真的搭飛機上天繞一圈,還可以吃飛機餐,買免稅商品。

如果是去年有人跟我說會有這樣的事情,我肯定會嘲笑他痴人說夢話,怎麼可能會有人想要假裝登機、假裝出國旅遊。但,這一切都在發生中!

若「假」戲必須真做

雖然現在我們距離完全虛擬的生活,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你有想過,若那一天真的發生了,對於我們的生活會有怎麼樣的影響嗎?

就拿教育為例子,如果線上學習就可以獲得學分,那麼學費是不是該少收一點?而且學習是否應該打破學校、科系的限制呢?這半年來趕鴨子上架的線上學習,真的能夠取代線下的學習嗎?

因為我之前有一些課程有錄製教學影片,我也曾經做過實驗,讓學生看線上課程,然後課堂中只針對重點講解,以及進行多一些的互動。結果,學生還是喜歡線下課程,即使他們上課的時候不一定會專心… 

這有可能是因為,對多數的學生來說,線下面對面的學習,是他們熟悉的方式。所以,他們對於線下學習的偏好,只是反映了自己對於熟悉方式的喜好,而不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喜歡線上學習。

虛擬實境發展多年,除了視覺、聽覺上的體驗之外,一些電影院也提供了氣味、觸覺上的體驗。最近更是有業者推出了互動式設備,讓無法面對面的伴侶,可以透過這樣的設備感受到彼此。

與其認為我們不會需要這些假的體驗,我們真的都該要好好想想,如果有一天這些面對面的體驗,變成線上、虛擬的,那麼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要素,才會讓你有真正你真的感覺呢?

以機器人為例子,我們可能期待機器人要長的像人、動起來像人,連思考模式都要像人。現階段除了動起來像人還沒有辦法實現之外,其他兩個基本上已經可以達標了。那麼,你是否願意接受和這樣的機器人發展出和人一樣的關係呢?

會不會很多時候,我們對於「真」的執念,就只是一種固執,而不是真的?就像現在我們雖然看到很多研究,告訴我們哪些腦部區域和做哪些事情有關係。但是,受限於設備,這些研究很多都是只是觀察了,當人看到了或是想到了某件事情的時候,哪些腦部區域會有不同樣貌的活動。所以,這也不是某個人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,他的大腦會有的反應。

只是對於一些行為來說,我們幾乎是可以透過大腦活動來解讀你真的意圖,像是對於軀體的控制;當我們去刺激另一個人大腦相關的區域時,也確實能夠讓那個人產生同樣的軀體動作,就是一個證據。

若想的遠一點,真的有點可怕,因為我們可以不用真的體驗一件事情,只要能夠給予大腦同樣的刺激,就可以讓一個人覺得自己曾經體驗過那件事情。所以科幻電影出現的情節,都極有可能會在未來發生,那麼到底真的是甚麼?假的又是甚麼呢?

銀翼殺手2049裡面,人類科學家說這記憶是真的,因為有人活過這段記憶。未來,這樣的論述,未來也未必成立。就像現在科學家能夠在老鼠腦中植入記憶,讓他們對某些東西產生恐懼的感受,對老鼠來說,恐懼的感受是真實的,但導致恐懼的經驗是假的,那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呢?

「真」的實在很少

我想大家多少都看過一些視錯覺的東西,你或許覺得這是特例。但是,我必須很遺憾得告訴大家,我們以為的真,很多一部分其實是大腦建構出來的,希望我們信以為真的。只是,對多數的人來說,大腦建構出來的東西,大同小異,所以我們還能彼此交流。但對於有思覺失調症的人來說,他們建構出來的東西,和其他人相差太多了,以至於我們會覺得他們看到的東西是假的。實情是,我們和他們的東西,半斤八兩。 

也因為真實的東西真的不多,你也不要太浪漫的以為一切都是真的。早點問自己,到底自己追求的真到底有哪些要素,盡早尋求替代方案。誰知道,需要以假亂真的那一天,還離我們多遠?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