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更好的自己

你是對的,不表示別人就是錯的

人都有個壞習慣,喜歡宣示自己是對的、別人是錯的。但是,多數的時候,所謂的對與錯,根本就取決於這個標準是怎麼制定的。如果是這樣,那我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力氣去爭誰對誰錯呢?不如討論要怎麼達成一個有共識的目標,不是更好嗎?

幾年前,我曾經在網路上跟別人吵了一架,主要的原因就在於,我認為這個世界的運作沒有太多的真理,也就是沒有太多絕對的答案,多數的答案都是相對的。當時有一位網友很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,還直指身為老師的我,真是誤人子弟。

真理論根本和科學的本意是背道而馳的,科學本來就是認為一件事情是有可能被推翻的,那既然一件事情可能可以被推翻,那這件事情怎麼可能一直是正確的呢?當然,那位朋友可能有別的出發點,所以他的論述在某些觀點來看,也可能是正確的。

相對正確還是相對不正確?

其實一件事情是否一直都是對的,或許一點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在它需要是對的時候,它是對的,那就好了!就像你要送別人一個禮物,這個禮物可能很便宜,但是只要那個人喜歡,那又何妨呢?相對的,如果你用精密的人工智慧幫你挑禮物,卻很有可能因為有一些因素沒有納入考慮,結果送上了一個讓人失望的禮物。

就像前一陣子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大勝,我感到不解,因為保守黨的Boris不是因為脫歐惹毛了英國人,怎麼沒有用選票來懲罰他呢?原來,工黨的一些訴求更讓人不能接受,所以在選舉中大落敗。

這種從兩個不好的選擇中,選擇一個比較沒那麼不好的,感覺起來很哀傷,但很多時候我們常須要面對這樣的狀況。這樣看似有選擇,其實沒有選擇意義的狀況好幾百年前就存在了,十六世季的英國,有一位英國馬廄的主人Thomas Hobson,他讓想要借馬的人可以自由的選擇,但是卻又讓他們只能選擇靠近門口最近的那匹馬。後來人們就用Hobson’s Choice 霍森夫的選擇,來表達人們其實無從選擇,或是根本沒有甚麼好選擇的狀況。

有點遺憾的,生活中我們越來越常遇到這樣的情境,雖然多半是政治上的,但這絕對不是只有在政治上才會發生的。就像老闆要懲罰你,讓你從兩種方案中選擇,兩個都不好,所以你不管怎麼選,對自己都是不利的。

如果你不想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

或許因為這樣,我們開始發現有些人不做選擇了,他們決定走他們自己的路,設定自己的遊戲規則。你可以說這些人不在意世俗的對與錯,但其實他們還是很在意的,在意到他們沒有辦法接受別人把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貼上錯誤的標籤。於是,他們決定離開現有的價值評判標準…

若很多人都做了這樣的選擇,那社會會變成甚麼樣子呢?還是,這些人會找到一些同溫層,然後這個同溫層慢慢擴增,直到某一天,這個同溫層變成主流。此時,原本的主流,也可能選擇要出走。

這故事聽起來很可笑,但是很像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了,像是所謂的小眾音樂,因為喜歡的人多人,反而變成了一種主流。結果主流反而變成了小眾,自己默默開啟另一片市場。

比較令人憂心的就是,如果每個人都決定指認自己的價值觀,且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價值觀,那麼社會進步的速度肯定是會受到限制的。坦白說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,若緊緊守著自己的專才,但不願意像海綿一樣,吸收外來的養分,那麼就算再卓越,也是會有其限制的。

連知識KOL羅振宇、比爾蓋茲都願意多方吸收別人的優點,那麼我們到底有甚麼立場覺得自己的一定就是最好的,別人的都沒有可以參考的價值呢?在鼓勵多元價值的時候,我們都該提醒自己,多元價值不只在意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所認同的價值,更重要的是彼此尊重。

有所謂的底線嗎?

如果甚麼事情都是相對的,沒有正確答案的,那很像也有點麻煩。畢竟,社會的運作還是需要有一個多數人認可的大方向,否則每個人都往不同的地方走,是無法往任何方向前進的。

那我們該訂定所謂的底線嗎?我想目前的社會,都還沒有開放到那樣的境界,所以或許還不需要煩惱這樣的問題。即使像歐洲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,還是有很多法律的規範,或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。

所以,與其爭論到底甚麼是絕對正確的,我們或許該多花一點時間精力去討論、思辨,找出對整個社會最有幫助的到底是甚麼。在社會的層面如此,小群體的互動也該如此,只有多數人都往同一個地方前進的時候,才有可能帶來最大幅度的改變。

不過很遺憾的,如果群體內的大家真的意見沒有共識,那麼不背離底線的狀況下,分開走一段路,還可能走的快一些。誰知道這些分開走的人,是不是哪天又會聚在一起,然後發現彼此其實沒有那麼的不同?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