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史上很重要的研究,這個實驗很簡單,就是研究人員會拿一個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,然後告訴孩子,如果他可以忍耐一段時間不吃掉那顆棉花糖,之後就會得到兩顆棉花糖。能夠忍耐的孩子,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,甚至在長大後也有比較好的工作與婚姻。
執行這個研究的米歇爾教授,認為那些可以忍耐的孩子,有比較好的執行功能,因此在需要執行功能的任務上,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。不過,後續的研究發現事情沒有那麼單純,像是如果孩子不愛棉花糖,那不吃並不表示他就有比較好的執行功能。
姑且不管這個研究背後到底反應了什麼機制,表面上確實是涉及了延宕的獎賞。在這個追逐速度,、即刻享受的年代,要一個人做到延宕滿足,真的是非常困難。就像一些遊戲的設定,規範了要多久之後才能繼續玩,但若課金就可以馬上繼續玩,有些人就會忍不住持續課金。
比延宕滿足更困難的事
延宕滿足已經不容易了,還有事情更困難嗎?
當然有,就是若你連獎賞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,你會為了獲得某個東西,而付出一些代價嗎?這聽起來可能有有點抽象,但我想你可能都聽過一些前輩在分享的時候,提到自己曾經做過哪些事情,當時只是覺得有趣想要去做,沒想到這些經驗都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的影響。
這學期開始不到一個月,我已經邀請六位畢業校友來跟學生分享,很多人都提到自己過去的一些訓練,對於自己後來工作或是學習的影響。有些是比較直接的,像是透過心理劇來和青少年溝通,讓他們未來在帶學生的時候,更得心應手。也有比較間接的,像是喜歡旅行、極限運動,影像紀錄的經驗,居然對於自己未來作品行銷有幫助。
回想我的大學經驗,學業成就上這絕對是一場悲劇,因為我念的學科和我以為的樣貌差距太大,我根本無心在學業上。但大學過程中,我是社團的社長,統籌規劃北區的跨校活動;我是電影公司的駐校代表,在校內協助宣傳電影、販售電影票。這些經驗都幫助我知道怎麼領導、宣傳行銷,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。
回頭看自己過去的經驗,兩件事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:第一、我當年幫很愛的電影做了一個網站,居然因此在當兵的時候被軍官選到電腦房服務。第二、我在念博士班的時候養成了每周找新學術研究的習慣,還把找到的東西放在一個部落格上,當然也把相關的實驗室連結放在上面。那時候應徵一個工作的時候,那位教授說我的部落格不錯,可是怎麼沒有放上她實驗室的網站連結。我是又驚又喜,因為想不到這樣的東西會獲得肯定,然後立馬把連結補上。
你該追逐這些隱形的棉花糖嗎?
那些做的時候直接獎賞不明確的,都可以算是隱形的棉花糖,值得去追逐嗎?首先,我不認為做每件事情都要很勢利,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好處的,所以才去做。你該考慮的關鍵,應該是到底自己是否真心想要做這件事情,喜歡做這件事情。如果這件事情是你覺得應該做的,或是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。
一旦你決定要做這些事情,你第二個要做的事情,就是設定一個停損點以及預期達成的目標。每個人的時間、精力都是有限的,若一件事情沒有即刻的獎賞,你很容易會喪失繼續做的動力。為了避免落入那樣的狀態,你可以自己設定要為這件事情付出多少,以及當獲得哪些成果的時候,就可以收手或是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。
你當然可以一直做,然後催眠自己,有一天一定會得到回報的。但坦白說,我不認為這樣的作法是聰明的,因為若你做一件事情做了很久,卻發現自己還沒有太多長進或實質的肯定,那可能就是你沒有天份或機遇把那件事情做好。與其讓自己事倍功半,我們真的該把資源放在自己更擅長的事情上!
最後,記得有時候要品嘗一下棉花糖的滋味,提醒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拼命。你也可能會發現,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愛吃棉花糖,那麼就該追逐別的東西了。